
2025年5月28日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,中国石油重磅发布了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,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石油在人工智能领域又迈出关键一步,更预示着石油行业正经历一场从“体力掘金”到“智力采油”的颠覆性变革。
在这场数字浪潮中,油田的生产关系正在被彻底重构!
中国石油以三十年数字化积淀,给出破局之道:不是技术取代人类,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构“石油饭碗”的含金量,让石油人在人机协同的新生态中,端稳“数字石油”的新饭碗。

01石油行业的蜕变与新生
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,石油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蜕变。
回顾往昔,铁人精神是石油行业不朽的精神图腾。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,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,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,为国家开采石油,铸就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石。
然而,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,传统的作业模式与思维方式受到强烈冲击,石油行业从依赖人力与经验,逐步迈向依靠数据与算法驱动的全新阶段。
中国石油的数字化进程,便是这一行业转型的生动缩影。
自20世纪90年代起,中国石油便敏锐察觉到信息技术的潜力,率先开启信息化建设之路。到了2010年,中国石油进一步深化变革,稳步迈向数字化建设。
2016年,中国石油更是启动打造国内油气行业首个智能云平台——勘探开发“梦想云”平台。此后数年,该平台历经4次迭代升级,将60多年的勘探开发数据,50多万口井、4万多座站库、8000多个地震工区、700多个油气藏,全都装进“数据湖”中,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协同,为油气生产、科研等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2024年8月,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完成备案,成为中国能源化工行业首个通过备案的大模型。
2024年11月,中国石油发布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设成果。
如今,行业大模型方面,语言大模型参数从700亿提升至3000亿,视觉大模型参数从3亿提升至44亿,多模态大模型参数从160亿提升至800亿。
专业大模型方面,勘探全领域专业大模型持续迭代,问数、代码、物资采购、安全生产等专业大模型不断完善;场景大模型不断升级,为碳酸盐岩走滑断裂识别等关键领域赋新能,彻底颠覆了传统作业生产方式。
回想过去,地质工程师们背着沉重的行囊,翻山越岭,用双手记录着野外勘探数据;物探工程师在荒郊野外,人工布置检波器、铺设线缆;井场巡检工日复一日,用双脚丈量着广袤的土地。
而如今,数字化技术正重塑石油行业的作业场景。
地震解释大模型在塔里木、四川等盆地投入使用后,可应用于走滑断裂识别、火山岩识别等五个勘探应用场景,工作效率提高了 10 倍以上,极大缩短了勘探周期,降低了人力成本。
在油气田地质研究、油藏描述、油气发现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的测井工作中,测井处理解释大模型打造了储层参数计算、流体识别和解释报告生成三个应用场景,大幅提升了处理解释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。
02重构油田的生产关系
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能源领域,未来油田的“生产关系”正悄然重塑——石油工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,而是转型为掌控智能系统的智慧指挥官。
这种颠覆性变革,正通过一系列技术突破,重新定义油气生产的效率边界。
今年5月21日,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钻井系统“长龙号”正式在油气勘探一线投入战斗。
这套系统集成了智能钻机、智能井场、智能决策平台,专为近万米深度的复杂勘探场景量身定制。它不需要石油工人全程紧盯,通过井下传感器网络与地面智能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,可自动完成地质参数采集、钻井轨迹优化、设备状态监控等关键作业环节,显著提升钻井效率与安全性。
经验证,“长龙号”使用智能技术代替人工决策和操作,套内起下钻杆作业效率提升66%,机械钻速提升10%,重体力劳动降低95%。
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,东方物探的GeoEast软件虽已跻身全球三大主流地震处理解释工具之列,但当人工智能嵌入地震波全波反演这一核心模块,技术性能再次迎来爆发式跃升:以往处理100平方公里地块的地震波数据需要耗费一年时间,如今仅需一个月便可完成,效率提升差不多10倍。
在地震数据采集环节,针对现有无线节点仪无法实时感知数据质量的痛点,东方物探将引入低功耗、高性能的星闪技术应用于节点仪通信,预计新方案将实时完成地震数据质量控制,并大大提升地震数据采集的效率。
在油气生产领域,我国第一大油气田——长庆油田油气水井人工智能AI技术生产一体化决策平台,目前已在多个业务领域实现智能化应用,与20余个采油气单位的3大领域深度融合,为50余个岗位注入智能基因,各项生产时率提升20%以上。
可以看出,从智能钻机到 AI 决策平台,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石油人,而是通过人机协同,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,通聚焦更高价值的创造。
03端稳数字石油的饭碗
对于石油行业而言,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路坦途!
当前,高级分析、边缘计算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能缺口依然存在,如同横亘在转型路上的拦路虎。而如何实现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、促进岗位能力与数字基因共生,已成为石油行业亟待破解的共识性难题。
面对时代挑战,不少企业主动出击,以企业行动为先导、技术突破为驱动、人才升级为支撑,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奋力奔跑。
早在2020年11月,中国石油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,前瞻性地投下“关键一子”——成立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。
这家公司聚焦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服务实施,将逐步构建集咨询、设计、研发、交付、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价值链,既承载着推动中国石油数字产业整合、提升数字资产研用能力的重任,更是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。
按照中国石油《关于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规划,到2030年,集团将基本建成“数智中国石油”,实现全价值链业务的数字化,让主要作业场景实现智能化;到2035年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,在智能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全面建成“数智中国石油”。
除了顶层架构的搭建,中国石油还将目光聚焦在技术打磨升级。
如今,昆仑大模型的再度升级,为行业转型装上“涡轮增压”。
本次升级的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共发布100个应用场景,目前已全部投产,涵盖勘探开发、炼油化工、装备制造等油气全产业链。
如果说技术是转型的“武器”,人才则是握稳武器的“手”。
为了顺势时代浪潮,中国石油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。就在2024年10月,中国石油启动了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训班,来自14家油气田公司的64位运维骨干,通过沉浸式学习完成了从传统业务思维到 数智化视野的跃迁。
这场培训绝非简单的技术灌输,而是覆盖数字化技术、AI 大模型、物联网应用、网络安全等 20 门课程的能力重构,既有数据驱动技术创新的理论高度,也有机器学习在勘探开发中的实战案例,更通过现场学习让抽象技术落地为可操作的转型路径。
在石油行业,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。
从铁人精神到数据思维,从体力劳动到智慧指挥,每一次变革都在重新定义石油饭碗的内涵。
中国石油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:当石油行业学会用代码优化油藏模型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,用算法提升生产效率,用数据创造新价值,便能在技术浪潮中稳立潮头,端稳数字石油的饭碗。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